NEWS CENTER
《絕境鑄劍》精良制作回溯光榮歲月 “絕地鐵三角”默契十足盡顯家國情懷

《絕境鑄劍》取材閩西獨立營的光輝歷史,濃墨重彩的描繪了閩西紅色革命根據(jù)地,這里是“古田精神”的發(fā)源地,亦是新四軍的誕生地,在工農(nóng)革命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為還原革命史詩,劇組選景古田會議周邊為拍攝地,反復轉場,實景拍攝高達80%,真實還原了游擊隊在深山老林的艱苦生活環(huán)境。除此之外劇組耗費巨資搭建饒豐書房、獨立營營地等劇中場景。該劇在營造歷史厚重感的同時兼顧藝術觀賞性: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的木偶戲、閩西特色的“緬襠褲”,經(jīng)典的閩西紅歌無一不體現(xiàn)著原汁原味的閩西特色,極大地提高了該劇的藝術性。
此外,“革命歌曲”這一意向在劇中反復出現(xiàn),營造出獨特意境。呂小革(張玨 飾)和錦妹(何藍逗 飾)在紅歌對唱中埋下革命愛情的種子;身負重傷的紅軍傷員高唱“英雄納特爾”英雄就義;暴雨之中,獨立營高唱國際歌,堅定信仰不曾放棄希望......在藝術中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發(fā)掘出最深的情,滲透出最深的景。
正所謂“細節(jié)見真章。”不同以往的革命題材劇,《絕境鑄劍》以另類視角推陳出新,在愛國熱血的主旋律色彩之下,擺脫了無所不能的英雄臉譜化,將血肉交融的人物成長過程肺腑展現(xiàn),將信仰上的完美與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有機結合,塑造“看得見,摸得著”的英雄形象。他們有矛盾、有沖突、有熱血、有成長。獨立營長陳天佑為革命敢為人先;因臘腸丟槍的童大頭在飄揚的紅旗下許下“旗在我在”的革命承諾;桀驁不馴的唐運龍在“古田精神”影響下逐漸靠近共產(chǎn)主義;他們在革命的時代洪流中裹挾前進,殊途同歸,歷練成長,這正是《絕境鑄劍》要表達的“革命人生”。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不僅點燃觀眾們的追劇熱情,更是引發(fā)觀眾共鳴“這部劇太燃了,看得我心潮澎湃!”“本來是沖著張桐來的,沒想到其他角色也這么吸引!”

革命是一條很長且?guī)еD難險阻的荊棘之路,革命無懼風雨,無畏艱難,毅然決然,奮不顧身的走上這條革命之路。劇中,李化成、陳天佑、呂臻等革命者一次次走向絕境之戰(zhàn),一次次于絕境中浴火重生。他們以血肉之軀詮釋革命大義,在信仰與犧牲中實現(xiàn)自我淬變。正如李化成所說:理想和信念擺在眼前的時候,犧牲自己義無反顧。
峭壁天險下獨立營再遇絕境,前路無門,后有追兵,“絕地鐵三角”能否突出重圍,化險為夷?深諳紅軍戰(zhàn)法的諸三木屢屢背叛革命,他的出賣又將帶給革命怎樣的打擊?思念呂小革心切的錦妹錯認愛人,慘遭敵人抓捕的她命運又將去向何方?今晚央視一套《絕境鑄劍》精彩繼續(xù)。